【www.myqipao.com--情感问题】

第1篇: 情感电台文本

  我听过很多人对于理想中另一半的描述,最喜欢的一句是:

  真正喜欢你的那个人,不会舍得让你哭。

  我在十七岁的时候遇见我的初恋,那个时候压根不知道如何在感情中权衡利弊,把握分寸,我只知道我喜欢他,就要百般对他好。

  为他洋洋洒洒写过两大本日记,每翻几页就有几个被水浸过模糊的字。我写过好多矫情的文字,最多的是他的名字。

  我喜欢他,所以他说什么我都信,所以在高三毕业那年他说喜欢我,我也信了,丝毫没有想过他只是习惯了一个人对他这么好,而那并不是爱情。

  我不是一个爱哭的人,但在和他在一起的两年里,我总哭。

  高中的时候,看到他和其他女生打得火热,却对我依旧冷漠,晚上抱着日记本边写边哭。

  大二那年国庆,我在去找他的火车上被喝醉酒的大叔骚扰了,见到他的时候,满肚子的委屈,和他说的时候,他满不在意,继续玩着手机,一句关心的话都没有。

  我在回南京的火车上哭了一路,整整一天一夜,我没有合眼,眼睛哭到红肿,我看着我们以前恨不得24小时通着的语音通话记录,到最后一个星期也说不上几句话的聊天记录哭。

  最后,我们的感情在我不找他,他也再没找过我的零交流中默认结束。

  都说爱情有让人快乐的魔力,我又为什么要一个人在爱情里哭的不能自已。

  没有谁能够让你委屈自己,爱情里也是。

  与其一个人在爱里逞强,不如找个彼此契合的灵魂一起流浪。

  反正余生那么长,我又何必放任自己被同一个人一伤再伤

第2篇: 情感电台文本

  1

  实习公司接了个小项目。实地考察后,我花了大量时间,进行了区域分析。拿图给前辈看,前辈总结肯定,却在末尾添了句话:不用那么用心。

  我当时一愣,前辈叹气说道:现在做个项目多久?快的时候一周搞定,如你这般前期分析,像你如此苦心费心,不过为个破落地方,其实真的未必值得。甲方都未必真用心做,你又何必花时间呢?

  有些无言,有些无奈。笑笑之后,也有不甘。我对前辈说,像我这般花精神,总会有几分效果吧?不论正误,我一直相信:好的设计,是将小项目当大项目做;而做大项目,如做小项目。

  还有两句话,心里默念,却没说出口:也许这个小项目真的只是坐落在无人看的荒凉地方,可我也希望那区的居民会因为它而感到一丁点不同。

  前辈笑笑,没再看我。事后仔细回想,也知前辈是为我好,坦率地告诉我,若费了力气,对方却未必买账,打回来重头开始,失落的还不是我?倒不如走普通路,选妥帖简单的方案,俗气敷衍自然有,却好过返工风险。

  反复思考之后,还是固执觉得:也许自己没错。温饱自然是第一,可惰性若成惯性,赚钱就想不费力气。

  短短几日,学到很多,一些铭记于心,是为了提高自身;一些铭记于心,却是为警戒自我。

  提醒自己:也许这个世道有些浮躁,却不是我们浮躁的借口。

  2

  想起那天,在看到我的前期分析后,前辈欣慰却也无奈地叹息:“你做得很好,可没什么用。”

  “这没什么用”,其实这简单的五个字,我听过了很多次。也许当真没用,也许的确有用。评判本就主观,就本质来讲,最为重要之事,并非有用与否,而是是否愿意为了看似无用之事,却依旧一如既往尽心尽力地对待。

  我想起一件小事。

  朋友曾做过销售工作,工作店面是极小的地方,客人不多是常态。朋友每日都无所事事,却真心想要做好它。他把客人喜好全记录在册,甚至自学各种相关的专业知识。别人表示不必做无用功,他只是傻傻地笑而不语。他说,自己花这些精力也不知道有何用,只是考虑能利于工作,便也坚持着做了下来。

  这样坚持了将近半年,朋友于某日接待贵宾,厚厚的手册终派上用场,他因此被这位贵宾选中,挖角前往更高的平台。

  朋友为人很憨厚,不算能说会道,却胜在踏实。紧盯脚下,慢慢走来,不在于有多快,而在于持续不放弃。他值得更好的一切,他配得上,也担得住。

  某日聊天,他对我说:若是做什么,就做好什么。那些看起来没什么用的无用功,也许正是一步一步成全你的优势。

  如此这般一番话,我竟也记在了心里,甚为动容。

  “这有什么用呢?”此话中体现的,颇似功利主义。我偶尔会想,有些人未免太势利,最短的时间却要求最好的效果——有时会被环境影响,开始焦虑并且慌乱;有时也会心浮气躁,恨不能马上一步登天。

  因此,我总是怕自己行走太快,忘记初衷;也总是怕自己欲望太多,心难安静。只得反复对自己说,请深呼吸,请慢下来。大抵是深知,人是多么自作聪明的动物:省略那些看似无用的步骤,自认于精简之后得到捷径,却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。

  走得太急,会快一些,却未必能长久。走得慢些,可仔细些,也许更易抵达。总会有一些东西,要一如既往地坚持;总会有一些东西,需一如既往地坚守。正是这些似无意义的琐碎,这些看似无用的小事,一点一滴,一丝一缕,成为价值,成为意义,成为独一无二的财富,成为千金难买的故事。

  它和环境无关,却是你的良心,你的初衷,你的理想。

  3

  曾听K君说过一件很震撼的事。她曾打工的寿司店,老板亲自采购材料,从调料、米粒到蔬菜,都是优质上品。小店开了数十年,口碑一直屹立不倒,生意始终兴隆。

  成本自然高,人家又不傻。可将生意做到如此成功,大抵这才是秘诀吧——在浮躁世间沉下心来,不理喧嚣,搁置欲望。简单认真踏实温和,一丝不苟行事为人,一心一意做好本职,不偷工减料,不匆忙敷衍,往小了说叫爱岗敬业,往大了说叫专注人生。

  很难,可是很值。若想体现所谓价值,未必真要荣誉满身,未必真要众口相传。如李宗盛先生所说,耐心一点,专注一些,做一些事,对得起自己,对得起岁月。这些不为人道的瞬间,才是生命被照亮的时刻。

  心踏实了,就走到了。这个浮躁的世界中,懂得沉下心来的人不多,希望你我是其中之一。

  与你共勉。

第3篇: 情感电台文本

  01

       18岁——墨菲定律

  墨菲定律: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,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。

  18岁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呢?

  在我看来,它有点像一望无垠的蓝天中,漂浮着的那几朵白云。

  简单、纯粹、美好。

  可往往,越是美好的东西,越容易消散;越轻易得到的东西,越怕它走丢。就像九夜茴在《匆匆那年》里写的那样:其实越害怕失去,就越容易失去。

  电影里的陈寻与方茴也是如此。

  一个是阳光帅气的大众男神,一个是文艺安静的邻家少女。

  两人在情窦初开的年纪相遇、相知、相爱,却又彼此错过。

  这是幸,也是一种不幸。

  幸的是,在最好的年纪,他们遇见了彼此;不幸的是,他们相遇的时间都尚早,而人生又太漫长。

  所以,年少的他们,会担心未来能否一如既往地相爱,会担心彼此能否走到白头。

  王菲唱的《匆匆那年》里,有一条评论这样写着:

  “2015年五月临近高考,我和他一起看匆匆那年,问他我们会匆匆那年吗,他发誓说不会;2015年我高考败落选择复读,他去了川大,异地一年见了五次;不知道怎么了,2016年高考完,6.18在川大我们分手了,我在外面哭了一晚上,6.22查成绩能进川大,却回不去了。最后一个人奔赴北方,我们再也没见过。”

  一句再也不见,为那场青春里的相遇,盛大而又热烈的爱情,画上了句号。

  回首往昔,曾经挚爱的恋人,成为了过客;曾经惶恐的失去,变成了现实。

  于是终于发现:

  原来18岁的爱情,是一个关于错过的故事。

  02

       24岁——不确定原理

  不确定原理: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,都存在着不确定性。

  24岁的年纪,不大,却也不小了。

  总会遇到那么一两个人,在心底留下深邃的印记。

  也看到过别人的故事里,写着相思、守护、背叛、逃避......

  这个年纪里的我们,对爱情,不再满怀期待,不会像18岁的时候那样,将最纯粹真挚的爱,赠于某个人。

  因为,我们都曾被爱,深深地伤害过。

  有个姑娘在后台留言说:“被伤过的人,真的很难再相信爱情。”

  是啊,被伤过的人,面对爱情,连同满腔孤勇,也化成了小心翼翼。

  毕竟,这世间的好物并不坚牢,而人心最是善变。

 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,都有自己的思想、情绪、人生,而这些,都存在着不确定性。

  《女人们的恋爱》里,任家萱和家人聊天时,谈及过往,她说:“我其实还相信爱情,它还是存在的,但我相不相信,爱情会发生在我身上,它是另一回事。”

  曾经我们都以为爱情有个别名,叫永远。

  后来才知道,爱情的别名,叫难料。

  我们无法预料,身旁的人,什么时候会走散;

  我们无法预料,自己是不是还能相信爱情;

  我们也无法预料,爱情是否会发生在自己身上。

  24岁的我们,突然读懂了,史铁生的那句:“爱情,是孤独的证明”。

  24岁的爱情,便是孤独的证明。

  适才适所法则:将恰当的人放在最恰当的位置上。

  03

  30岁——适才适所法则

  适才适所法则:将恰当的人放在最恰当的位置上。

  “老大不小了,该结婚了。”

  这是30岁的我们,最经常听到的一句话。

  “别等他了,他不会来了。”

  这是30岁的我们,内心反复强调的一句话。

  于是,而立之年的我们,最终还是选择了向现实妥协。

  知乎上,#到了年纪,结婚是否要将就#的话题底下,有个人说:

  “他没有我前任条件那么好,可他配我刚刚好;我没办法做到爱前任那么爱他,正好他也是。其实这不是一个将就的问题,而是一个迁就的问题,到了年纪,没有再遇到喜欢的人,选择一个各方面都合适的人也挺好,因为慢慢地我们就会发现,节奏合拍的两个人,才走得长远。”

  的确,节奏合拍,步伐一致的两个人,才走得长远。

  我想,这就是30岁的时候,很多人选择将就的原因吧。

  毕竟,这个年龄的我们,实在没办法再拿青春,去等一个未曾谋面的人,也实在耗不起精力,去陪一段感情稳定。

  想起一个哥们,29岁那年,结束了6年的恋情,和之后谈了半年的姑娘步入婚姻。

  当时我不解,问他,为什么是这个女孩?

  他说,因为她适合我。

  适合二字,是对6年感情,最大的讽刺;可适合,却是现实,逼他作出的无奈之选。

  看过这么一句话:“有的人,适合相伴一生,有的人,适合怀念一生。”

  相伴余生的人,未必你足够喜欢;

  值得怀念的人,未必就能陪你到老。

  这就是现实,教给30岁我们的一个道理。

  04

  36岁——费希纳定律

  费希纳定律:当你习惯了某个事物之后,你的心态就会发生改变。

  都说,婚姻有七年之痒。

  这个痒,叫做习惯。

  习惯是一件很可怕的东西,当你习惯了一个人之后,激情会消散,感觉会平淡,而爱,却想要索取更多。

  就像宋丹丹说的那样:

  “原本只想要一个拥抱,不小心多了一个吻,然后你发现需要一张床,一套房,一个证......离婚的时候才想起,你原本只想要一个拥抱而已。”

  原本你觉得枕边这个人眉眼清朗,他每天送你一朵花,你都能兴奋一整天;后来你发现他的眉眼很普通,每日送的花也没有新意。

  原本你觉得和他相处的每一天都充满活力,后来发现,重复的日子就像清早的蝉鸣,聒噪又无聊。

  36岁那年,生活不断填充的压力,婚姻俞渐扩张的乏味和矛盾,让你疲惫、厌倦。

  于是习惯,被你们用另一个词代替,那个词是“老夫老妻”。

  “都老夫老妻了,还看什么电影”;

  “都老夫老妻了,还秀什么恩爱”;

  “都老夫老妻了,还在意这些做啥”;

  “......”

  老夫老妻的模式,成了你和他之间,感情最大的杀手。

  美国《心理志》杂志上,曾经发表过这么一项研究:

  “婚姻触礁的真正原因,不是此前普遍认为的夫妻间出现矛盾,而是婚姻归于平淡后,关系的渐趋迟钝和沉闷。”

  归于平淡之后的感情,也开始变得沉闷与无趣。

  无力,是36岁的你,最深刻的感受。

  05

  42岁——牛顿第三定律

  牛顿第三定律:力的作用是相互的,且同时发生,爱恨同理,种如是因,得如是果。

  有人说:婚姻有两种,一种叫搭伙,一种叫余生。

  在我看来,婚姻还有另一种状态:初心是余生,日常成搭伙。

  明明是奔着余生去的两个人,结果成了搭伙过日子的合租伙伴。

  这是很多人不曾想过,却又不得不面对的现状。

  台湾有一部短片,叫《餐桌上的陌生人》,便是讲这个的。

  短片的主角是一对结婚多年的夫妻。

  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,彼此却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,曾经无话不谈的他们,现在谈话,除了日常必要的交流,就只剩下了敷衍。

  一个忙着工作,一个忙着生活,表面上是夫妻,背地里却只是室友。于是在42岁那年,曾经期待的婚姻,最终变成了“丧偶式”婚姻。

  很多人想不通,为什么会这样,是他变了,还是我变了呢?

  其实,是他们都变了。

  感情出现问题,任何一方都有责任。

  当我们觉得对方变了,变得不再体贴、不再温暖,变得冷漠、自私的时候,兴许,那时的我们也变了。

  可能变得不再那么容易满足,变得越来越强势,也变得越来越脆弱敏感......

  时针的轴不停地旋转,万事万物都在发生改变,包括42岁的你,和42岁那年的爱情。

  我们对爱情,已经没有任何奢求,只求日子,能够平淡过下去,只求和他,能够和平过下去。

  而这,已是生活里,最大的奢求了。

  朱生豪说:

  “大概一个人,少年时是诗人,中年时是小说家,老年时是散文家。”

  这句话,形容一个人对于爱情的理解,同样恰当。

  年少时,爱情是一首诗。

  如日之升,如月之恒,如糖润在口间。

  青年时,爱情是一部小说。

  底色是悲凉,而过程,有些甜,也有些苦。

  再长些时,爱情是一本散文集。

  细水长流的日子里,到处都是细碎的小事。

  而我们,便是这个手持笔墨的作家。

  每个年龄的爱情,对我们都是一场挑战。

  是挥斥方遒,还是封笔藏牍,全在于我们。

本文来源:http://www.myqipao.com/qgwt/175481/